中医养生 >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胃疼针灸管用吗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胃疼针灸管用吗

2018-05-23阅读(85)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对人体腧穴进行针刺和艾灸,通过经络作用达到治病目的。有着独特的通经脉,调气血,泻实补虚作用,那么胃疼针灸哪个位置呢?

胃疼针灸管用吗

1

胃疼针灸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针灸治疗就是根据辩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借以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祛邪散瘀,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尤其擅长于对疼痛的治疗。

胃疼针灸辩证选穴治疗

2

方法1

肝气犯胃:取中脘,足三里,期门,太冲,针刺用泻法。

肝胃郁热:取中脘,足三里,内庭,行间,针刺用泻法。

肝郁脾虚:取中午干,足三里,期门,胃俞,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气滞血瘀:取内关,血海,公孙,膈俞,足三里,中脘,针刺用泻法。

脾胃虚寒:取脾俞,足三里,胃俞,中脘,针刺用补法,并可加灸。

胃阴不足:取中脘,足三里,胃俞,三阴交,针刺用补法。

方法2

肝气犯胃:内关,中脘,足三里,期门,太冲,针刺用泻法。

脾胃虚寒:脾俞,足三里,气海,中脘,内关,公孙,针刺用补法,并可加灸。

方法3

肝气犯胃:足三里,期门,内关,阳陵泉,针刺用泻法。

饮食停滞:中脘,足三里,天枢,气海,针刺用泻法。

寒邪犯胃:中脘,足三里,关元,公孙,神阙,灸神阙,关元,余穴针刺用泻法。

胃疼经验选穴治疗

3

方法1

主穴:足三里,中脘。

配穴:肝气犯胃加内关,公孙;脾胃虚寒加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针法:亳针直刺,留针20分钟,肝气犯胃证用泻法;脾胃虚寒证用补法;隔日治疗1次,2周为一个疗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弱,气滞胃痛。

方法2

主穴:胃俞,中脘,梁丘。

配穴:胁痛加阳陵泉;急性胃炎加公孙。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五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止痛止呕,适宜于各种类型的胃疼。

方法3

取穴:合谷,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针法: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利于患者1侧,按上述先后顺序揉按,逐渐加压,使有酸麻胀痛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针刺合谷,足三里,中脘穴,得气后留针40分钟,并加艾条温和灸,每隔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嘱咐患者取侧卧位,在脾俞,胃俞穴拔罐15-20分钟,除罐后按揉脾俞,胃俞穴片刻。

作用:缓急止痛,用于胃寒或脾胃虚之胃痛。

方法4

取穴:内庭,足三里,中脘,行间。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5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疏肝泄热,和胃止痛,适宜于肝胃郁热型的胃疼。

方法5

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期门,太冲。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5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适用于肝胃气滞型的胃疼。

胃疼灸法治疗

4

方法1

主穴:足三里,中脘,梁门。

配穴:肝气犯胃加太冲,食滞于中加胃俞;寒邪犯胃加合谷;瘀血阻滞加内关。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壮,亦可艾条悬灸,7日为1个疗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适用于脾胃失和,气滞胃痛。

方法2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内关。

配穴:便溏加天枢。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壮,亦可艾条悬灸,10日为1个疗程。

作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胃痛。

方法3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胃酸过多配神阙,阳陵泉,膈俞。

方法:每穴灸5-7壮,隔日1次。

作用:调和脾胃,理气止痛,适用于脾胃不和,气滞胃痛。

261
养生攻略
0
问答
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