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身体有点发热,怀疑是猩红热,但是我妈说可能是川崎病,
川崎病它是属于一类病因不明确,然后发病机制也不明确的儿科常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它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发热,一般体温39-40度,持续7-14天或更长,抗生素治疗无效,然后球结膜和口腔明显的充血,一般这种充血是非化脓性的,皮肤会出现猩红样的皮疹,淋巴结也会有肿大,但是表面不红,无化脓性,有可能会合并有心脏的变化,主要是冠状动脉的损害,超声心动图或者心脏彩超会有体现。
猩红热它是属于一种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疾病它是具有传染性的,一般是跟猩红热患者或咽炎的患者有接触的病史,临床特点就是有发热,咽颊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明显的脱屑,猩红热以后会合并淋巴结肿大,一般它这种发热,经过有效的治疗,是能够有效地控制的,另外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溶血性链球菌的一些感染指标是明显的升高,抗O也是阳性的。
前几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个人,他的样子特别可怕,满脸通红的,而且
你好,这种疾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建议到当地医院做正规治疗!
猩红热有哪些临床症状?很好奇想知道!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飞沫传播。本病患者在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症状起病急骤,早期以发热、咽痛、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高热1-2天后,在全身皮肤潮红的基础上布满针尖大小点状红疹,并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压之褐色。患儿面部充血潮红,但口鼻周围皮疹稀少,形成环口苍白圈。
如何诊断患者是否患上猩红热?
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病人接触史者,有助于诊断。有典型的 临床表现:骤起发热、咽峡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苍白、杨梅 舌、帕氏线、恢复期脱皮等可基本诊断。
川崎病与猩红热的区别在哪里?
都有发热和皮疹,二者的不同之点为:川崎病皮疹在发病后第3天才开始;皮疹形态接近麻疹和多形红斑;好发年龄是婴幼儿及较小儿童。青霉素治疗无效。
猩红热有何发病特点?
A群(3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两季,3-12岁的孩子容易患病。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少数可由被污染的食物、玩具、文具、衣服及日常用品等进行传播,皮肤黏膜损伤时也可感染。
萧小晓
发布 2017-08-01
孩子得了猩红热,但是因为打青霉素过敏,打红霉素点滴行吗?
猩红热是由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高发于冬末春初。此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以2-8岁幼儿为最高。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可能蔓延至全身。皮疹呈猩红色,有些像“鸡皮疙瘩”,疹间没有正常皮肤。皮疹经4到7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肺炎等疾病。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 得了猩红热一般要隔离治疗,卧床休息,急性期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出疹期间,要加强皮肤护理,如剪指甲以防抓破皮肤,若宝宝因皮疹常感瘙痒,可涂抹药水以止痒。
猩红热的发病表现有哪些?
患儿起病急骤,以发热、咽痛、头痛、呕吐为主要早期病状。临床检查见患儿咽喉部及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渗出物,软腭黏膜充血,轻度肿胀,病初时可见小米粒状红点疹或小出血点,即为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具体表现: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综合征之一,在发热1-2天后出现,从耳后、颈底及胸部开始,数小时内延及胸、背、上肢,24小时左右达到下肢。典型的皮疹为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帽针头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用手压之全部消退,去压后红色小点即出现,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为斑疹,但也可隆起呈“鸡皮样疹”。面部两颊也可出现皮疹,且因发热而出现面颊充血潮红,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故称为口周苍白圈。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并常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称为帕氏线。患儿皮疹于颈部、躯干、皮肤皱摺处及两大腿内侧面最显著,四肢远端稀少。皮疹出现后48小时内达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6天,甚至更久。皮疹消退1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
如何对猩红热进行鉴别诊断?
风疹该病前驱期短,发病第1天出现皮疹,皮瘆形态与猩红热不同,无黏膜瘆,皮瘆散在,色稍淡,1-2天即消退,无杨梅舌,无色素沉着及脱屑。药物疹可呈猩红热样皮瘆,伴有荨麻疹样皮瘆,疹前有服药史,出疹无顺序,不伴有杨梅舌及咽峡炎症状。麻疹病初期有明显呼吸道的其他症状,如畏光、流泪,结膜充血,发热4天左右出皮疹,皮疹形态与猩红热不同,皮疹间有正常皮肤,口腔黏膜疹与猩红热不同,皮疼消退后有色素沉着。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出现猩红热样皮疹,一般情况较重,高热不退、休克,从临床上不易与重型猩红热鉴别。但血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区别,后期抗链“0”阴性。
请问猩红热有哪些预防措施?
本病流行期间,禁止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儿童外出应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染,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隔离时间至少1周至咽拭子细菌培养阴性。对托幼机构儿童,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如发现急性咽峡炎,扁桃腺炎者,均按猩红热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特别是托幼机构及小学校的儿童工作人员应做咽拭培养,密切观察1周。细菌培养阳性者亦应隔离治疗,至细菌阴转。曾患风湿病及肾炎的密切接触者,可及时选用长效青霉素注射预防。家长在接触患儿和护理患儿时应戴口罩。患儿的痰和鼻涕应放在手纸里用火烧掉,毛巾、衣服用开水烫或曝晒,被褥应日晒4-6小时,餐具用沸水煮沸10分钟。患儿用具包括玩具、文具等用消毒液擦洗。目前猩红热尚无有效的主动免疫措施,并且猩红热并非终身免疫。机体感染产毒株后可产生抗致热性外毒素抗体,即红疹毒素抗体,有A、B、C三种,且无交叉免疫,故仍可能感染另一种外毒素的链球菌而再次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