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发布 2016-09-22
乙肝是怎么传播的?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主要通过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以及其他体液,经由消化道以外的途径而传播,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血液传播:感染者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如果不小心在医疗操作、纹身或者穿耳洞的时候被这些血液污染过的器械刺伤或划伤,就可引起感染。当然,吸毒者间共用针具,临床上输注带毒血液制品或移植了带毒器官等就更容易感染了;
(2)性接触:感染者精液以及阴道分泌液中含有不少病毒,和乙肝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是导致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3)母婴传播:病毒传播可以发生在怀孕时、生产过程以及产后。其中最容易感染是在生产的时候,这是由于胎盘从母体剥离,母血中的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婴儿体内发生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的意义极为重要,人群中 40%~50%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是由其传播累积而成。
如果是感染了肝炎病毒,会有哪些症状?
病毒性肝炎病患主要表现为没有力气、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发烧、肚子不舒服等一般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一些肝脏损害较为严重的病患还可能有皮肤眼睛发黄、皮肤瘙痒、尿色变深等表现。除了少数重症病患外,大多数病患除了觉得精力减退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不舒服,常以为自己只是感冒了。
乙肝dna结果是3.91正常吗
乙肝dna检测正常值一般是以10的三次方为标准,如果乙肝dna检测超过了这个正常值的话,则说明其病毒呈阳性,反之乙肝dna检测数值小于这个值,则说明其病毒量呈阴性,传染性不大。
乙肝检查乙肝病毒DNA的正常值对于乙肝患者更好的了解病情有着重要的意义,乙肝dna定量检测正常值是<1000(或<1.0e+003拷贝 /ML),如果大于此数值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也强。
乙肝dna定量检查是乙肝病毒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
从理论上讲,正常人的乙肝 病毒dna定量检测应该是0。目前的医疗水平,如果乙肝病毒dna含量低于500拷贝/毫升,很难定量检测到,因此很多专科医院把乙肝dna定量检测最小 值为500拷贝/毫升,一般乙肝病毒dna低于1000拷贝/毫升就被认为是阴性。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这样的新闻是让很多妈妈很纠结的亲也不用担心的疫苗必须是利大于弊的亲只要注意在宝宝注射疫苗的前一个星期不要生病不要服用任何的药物就好如果生病一定要向后推迟的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帮助到你祝宝宝健康成长
医生您好!去年我和妻子去医院体检两个人都健康,我今年这个月由
病情分析: 你好,乙肝病毒携带者意思是可以查出有乙肝病毒携带,但是肝功能正常。 指导意见: 你的检查结果两对半提示什么?乙肝携带者病史可能是以前感染过病毒但是已经恢复。建议你可以把化验单上传,这样才可以为你分析
HBSAG2 198.8 IUML 参考值0-0.05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所描述的情况,这个检查结果说明是有乙肝小三阳的。
指导意见:
你好,根据上述分析,建议去医院做个肝功能、乙肝病毒DNA检查,如果异常,就要治疗的。
宝宝20个月。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余都是阴性。母亲是乙肝
病情分析:
您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体内是有乙肝病毒存在的,建议进一步检查肝功能及乙肝病毒dna,根据检查结果再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免贻误时机,加重原有的病情。
指导意见:
乙肝的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很多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结果导致了耽误病情,最终形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建议您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目前来说乙肝治疗难度较大,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实现完全康复。该病治疗要选择专业专业的医院,这样才能保障效果。
吃黑蜂胶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吗?
患者不要相信保健品治疗乙肝,战胜乙肝要由专科医生评估病人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是否要抗病毒。保健品只能说提高身体免疫力,网帖列举的蜂胶抑制乙肝病毒的所谓成果基本都不靠谱。肝炎患者一定要坚持清淡饮食,并做到滴酒不沾。
心坟蝎
发布 2015-07-27
半年以前检查感染了梅毒,最近发现自己好像怀孕了,但是听说梅毒
疲倦乏力是指人体易疲劳,自感体力下降、精力欠佳,身心难以坚持等情形。肝硬化患者常常有疲倦乏力的症状,有时症状较轻,有时候症状较重,与肝硬变的程度有直接关系,也与肝病是否处于活动状态有关。症状较轻的时候经过休息可以缓解,症状严重的时候可导致卧床不起。
引起疲倦乏力的原因有:
(1)病程长,患者通常都会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吸收的能量不足以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所以容易发生疲劳。
(2)肝功能异常,蛋白质、糖(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代谢障碍,引起热量产生不足,能量供应不够。
(3)肝硬变患者肝细胞受损,胆汁排泄不畅,血液中胆碱酯酶减少,正常神经—肌肉传递生理功能发生障碍。
(4)人体活动是靠肌肉运动、肌肉运动产生的乳酸通过肝脏转变为肝糖原。肝硬变的时候乳酸转变为肝糖原减少,肌肉组织中乳酸蓄积过多,也会引起乏力。
(5)肝硬变时维生素E吸收发生障碍,可引起营养性肌萎缩和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