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个月来,我便秘严重,排便不畅,腹部胀胀的,感觉有
根据你描述的情况,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喝一些蜂蜜水。其次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可以口服一些苁蓉通便口服液也可以服一些吗丁啉看看效果。饮食方面可以多补充一些粗纤维的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我得掉线风25天了,针灸三个疗程了,嘴还?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孤寒雪
发布 2017-11-20
看到有的地方有针灸这个东西,就像知道针灸有什么作用呢?
1、疏通经络
中医文化中经络学说是重要的拼图,甚至很多的疾病都要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经络堵塞了,便会让疾病出现在身体之上,保持经络畅通也就变得格外重要。中医针灸可以帮助人们疏通经络,对我们的健康还是很有作用的。
2、改善免疫力
人的免疫力十分重要,生活中免疫力就好比是电脑中的防火墙一样,可以有效的抵抗外来病毒的入侵,一旦人体的免疫力被破坏了,身体的健康自然就会被损害,因此在生活中保护免疫力十分重要!
3、调和气血
针灸因为是通过针法刺入人体腧穴来保养身体治疗疾病的手法,因此对于调和气血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体内经脉,通过刺激经脉让经脉得到扩张,气血运行自然就可以更加的平稳,气血冲和身体的健康便能够得到保证了!
4、平衡阴阳
世界万物都分阴阳,人同样如此,人体内部阴阳失衡便会导致疾病出现,因此在养生时平衡阴阳就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而通过针灸的方法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5、改善机体功能
人体功能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损害,而针灸便是一种可以预防弥补这种不经意的手法,通过针灸可以有效的改善身体的功能
虽有效果可停滞不前了,两个月时又开始针灸一段时间后有好转,针
出现了连动,眨眼时嘴角和面部会一起抖动.这是面瘫的后遗症.面瘫后期由于神经重新修复,所以面部的间隔很近的神经就会长到一起了.您的症状属于面肌痉挛.建议您还是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得病有四个多月了在扎针灸一直都是一个地方这对吗
我学医这么久了还真没听说什么毛病是病毒性中风。。我想你说的应该是面神经炎面瘫。。扎针灸的同时还应该吃平肝熄风的中草药。
针灸注意事项是什么?
针灸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对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应取卧位。针刺手法不宜过重。(2)在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时,如病人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许,不宜再作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组织。(3)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4)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呃逆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基本治疗:理气和胃,降气平呃。(1)针灸1)取穴主穴:中魁。2)治法取中魁一穴,可用针刺,亦可用灸法。刺法:患者平卧,解开衣裤,局部消毒后,用28号0.5-1寸之毫针,分别于左右中魁穴同时垂直进针,针深约0.2毫米,用捻转手法,施强刺激。在进针时,嘱患者深吸气一口,再作最大限度的憋气动作。行针期间令其连续憋气3-5次即可。一旦呃逆停止,即令患者作腹式深呼吸,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灸法:适宜重症呃逆。可在中魁穴上涂少许凡士林,然后置麦粒大小艾炷点燃,连续5-7壮,每日1-2次,若灸瘢有渗液,可涂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纱......
针灸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病情分析:针灸的好处就是通过针与灸的技术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没有副作用。坏处就是有些人不懂施针找不准穴位,容易造成事故。一般针灸最好找专业人员操作。体经络是中医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中医针灸就是直接作用于经络,可以激发人体经络而使人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如果针灸的经络穴位对症则会立竿见影,如果针灸的经络穴位不对症则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辩证诊断决定了针灸的成与败。
安宁
发布 2017-07-14
不是为什么,半夜总是睡不着,朋友就建议我去针灸试试,能缓解失
主要是因针灸能扎入人体穴道,帮助经络循行且调和气血循环,当身体状况逐渐稳定后,相对失眠情况就能渐渐改善。
如何针灸调治男性性欲亢进?
针灸调治男性性欲亢进的方法如下:(1 )取穴: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4.5厘米)、太 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行间(足背, 第一、二趾间缝纹端)、通里(腕横纹上3厘米,尺侧腕屈肌 腱的桡侧)、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 中)。针法:针刺施行泻法,留针3小时,第30分钟檐:转1次。(2) 取穴: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太冲。针 法:用泻法,每日1次。(3) 取穴:关元(脐下9厘米)、曲骨(耻骨联合上缘中 点处)、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身柱(第三 胸椎棘突下)。针法:强刺激手法,每日1次。(4) 取穴: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4.5厘米)、腰 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9厘 米)、三阴交(内踝高点上9厘米,胫骨内侧面后缘)、太溪(内踝髙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针法:每次取其中3~5穴,用泻法。(5 )取穴:中脘(脐上12厘米)、水泉(太溪穴直下3厘 米)、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阳陵泉、行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