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前几天肩膀疼,贴膏药也不好,后来我儿子的爷爷给用一种本
如果拔罐照成水泡,可能是拔罐的罐起气的劲过大、时间过长引起的或皮肤较为脆弱而导致的水泡问题,那么可以采用消毒针把水泡挑开,之后在伤处涂抹烫伤药,注意休息,几天就没有问题了,请不要过于担心。
我妈妈她觉得拔罐比较舒服,可不知道为什么,前几天去拔罐的时候
容易起泡这个和体制有一定的关系,相对来说偏胖一点,肉松散的容易起泡一起。中医说寒湿,湿热等引起。拔罐是有很不错的除湿,通经络的作用,一般不主张起泡,因为起泡容易出现感染等,万一起泡也不怕,一般小泡不用管,大的可以用消毒针刺破,用点烫伤膏外搽即可,一般3天左右可以一次,可以和刮痧一起配合使用,最好能吃点中药配合从内部一起调理。
拔罐是怎么回事?
在古代拔罐法被称为角法,现在 通常称为拔火罐或拔罐子。拔罐 法是一种借燃烧、温热或抽气等方式使罐内产生负压而直接吸着皮肤表面,造成痧 血现象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并且经常与针灸,放血疗法配合使用。由于后来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 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 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物理疗法。
拔罐治疗肾虚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什么?
治法:方法一:选穴: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照海。定位: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 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 为第二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处 为取穴部位)。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 中下1.5寸。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 中下3寸。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胚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 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拔罐方法:灸罐法。先用艾条点燃 温灸各穴15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火罐,留罐10分 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法二选穴:肾俞、命门、气穴、关元、太溪。定位:肾俞:见前。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后 正中线上与脐相对处为取穴部位)。气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 正中线旁开0.5寸。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 中下3寸。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 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由足内踝尖向后推 至凹陷处为取穴部位)。拔罐方法:灸罐法。先用艾条点燃温灸各穴15分钟,以皮.
先秦时期的拔罐疗法在古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称之为角法。 那是因为在中国远古时代,还没有现代这 些吸拔器具,古时候的医家是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1973年在湖南省的长沙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本帛书《五十二病方》,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这本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 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记载了有关于角法治病的叙述:牡痔居窍旁,大 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 小角角之,便是指用小兽角拔罐,这说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世纪,就 已经开始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拔罐后起水泡要怎么办?
拔罐后不要洗澡,起水泡的位置尽量不要触碰到,平时穿宽松的衣服,不要让背部碰触到硬物,造成水泡破损,另外,拔罐后饮食也要注意清淡少盐,多吃应季蔬果,等待水泡的自然愈合,情况严重的需要就医治疗。
有些人说拔罐后有起水泡的情况出现,拔罐出水泡怎么回事?
湿毒过重
有些人长期待在空调房中,又喜欢吃冰冷的食物,体内湿寒淤积,拔罐时毛孔张开,这些湿气和寒气就会被“拔”出来,拔罐后皮肤上就会出现一些水泡。
肝阳上亢头痛实施拔罐治疗怎样选穴定位?
治法方法一:选穴:风门、太阳、印堂、太冲。定位: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 棘突下,旁开1.5寸。太阳: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 寸的凹陷中。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妬骨间隙的 后方凹陷处(由第一、第二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拔罐方法:风门、太阳、印堂3穴 采取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太冲穴点 刺出血,以微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5次 为1疗程。方法二:选六:印堂、大椎、肝俞、合谷、行间。定位: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 棘突下,旁开1.5寸。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 骨烧侧的中点处。行间:在足背侧,当第一、第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印堂:见前。大椎:见前。
桃哓妖
发布 2017-08-10
晋唐时期的拔罐疗法是如何兴起的?
东晋名医葛洪,在他所撰写的《肘 后备急方》中曾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其中提到所用的角为牛角。在当时角法很流 行,但鉴于应用不当容易造成事故,葛洪 在书中特别告诫人们,使用角法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他强调:痈疽、瘤、石 痈、结筋、療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这明显是有道理,即 便以今天医学的目光来看,葛洪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发展到隋唐时期,拔罐所使用的工具 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 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廉易得,更是有助于这一疗法的普遍 和推广;与此同时竹罐不仅质地轻巧,而且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 效果。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拔罐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 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 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东晋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曾提到用角 法治疗脱肿,其中提到所用的角为牛角。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 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 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换。指出应根据不同的部位,取用.
如何通过拔罐治疗消化性溃疡?
治法一:取穴:中脘、天枢、关元穴。操作:先闪罐后留罐,在穴位上闪 罐,每穴20 - 30次,然后留罐约10分钟, 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1-2日1次。本 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 温,大便糖薄,舌淡,苔薄白。治法一:取穴:一组大椎、肝俞、脾俞、气海穴;二组筋缩、胃俞、中脘穴。操作:每次选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消毒 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至微出血为度,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的玻璃火罐吸拔在点 刺部位,拔出血液3-5毫升。治法二:取穴:一组大椎、脾俞、天枢穴;二 组肾俞、胃俞、中脘穴。操作:每次选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 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至微出血为度,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的玻璃火罐吸拔 在点刺部位,罐口应罩住出血部位,留罐 10 - 15分钟,拔出血液3 - 5毫升即可,不 宜太多。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隔日1次。本法用于肝胃不和型,表现为胃院胀痛连及两胁,胸闷,嗳气,情志不 畅时加重,舌苔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