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登革热病毒感染存在潜伏期3~15日,平均为6日左右。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可以分为三期:
急性发热期
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40度,可伴有畏寒,一般持续3~5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等。
极期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极期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部分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
重症登革热症状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严重的出血,休克,以及重要的脏器功能障碍或者衰竭。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