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尽可能远离具有过敏原的生活环境。
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丁等,可有效缓解鼻痒、喷嚏和流涕等症状。
2、糖皮质激素:鼻内常用的制剂为二丙酸倍氯米松、丁地去炎松、氟替卡松等,是治疗过敏性鼻炎最有效果的治疗方法。
3、鼻粘膜血管收缩剂:如伪麻黄碱。对鼻充血引起的鼻塞症状有缓解作用,疗程应控制在7天以内。
4、抗白三烯药物:口服制剂如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和扎鲁司特(安可来)。
5、抗胆碱药物: 可有效抑制流涕。
注: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轻重不一,鼻腔内激素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鼻中隔穿孔,所以用药的剂量与疗程需要严格遵医嘱执行。
中医辨证治疗
一、肺经寒实证
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遇风冷则喷嚏频作不已。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紧。
1、治法:温肺散寒,化饮止流。
2、方剂:小青龙汤加减。
3、药物组成:麻黄9g、白芍药10g、细辛3g、干姜10g、法夏10g、五味子6g、炙甘草9g、桂枝6g。
二、肺气亏虚证
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早晚易发,鼻粘膜色淡、水肿。舌质偏淡,苔薄,脉缓弱。
1、治法:益气固表,摄津止涕。
2、方剂: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
3、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0g、炙甘草9g、防风6g、桂枝6g、白芍10g、五味子6g。
三、脾气亏虚证
多见于小儿。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胀较重。鼻粘膜肿胀明显,苍白或灰暗。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缓弱。
1、治法:健脾益气,固表止嚏。
2、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3、药物组成:黄芪10g、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薏苡仁10g、炙甘草3g、白豆蔻6g、陈皮3g、山药10g、砂仁6g、乌梅6g、防风6g。
四、肾阳亏虚证
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或喷嚏频作,连连不已,清涕量多如注。鼻粘膜苍白紫暗、水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1、治法:补肾益气,温阳固表。
2、方剂:右归丸加减。
3、药物组成:制附子6g,肉桂3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2g,菟丝子10g,鹿角胶10g,枸杞子10g,当归10g,杜仲(盐炒)10g。
五、郁热内蕴证
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粘膜苍白或暗红、或潮红。舌质偏红,苔黄,脉洪缓有力,或细数,或小数。
1、治法:清热凉血,化气利水。
2、方剂:清热止嚏汤加减。
3、药物组成:葛根15g、赤芍15g、牡丹皮15g、紫草15g、黄芩10g、知母10g、黄柏6g、泽泻12g、生地黄15g、红花6g、肉桂1g、细辛3g。
六、寒热错杂证
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频繁发作,遇冷遇热均易诱发,舌质或淡或偏红,苔或微黄,脉沉或弦。
1、治法:温脏扶正,调和寒热。
2、方剂:乌梅丸加减。
3、药物组成:乌梅10g、细辛3g、炮附子6g、桂枝6g、白参10g、干姜6g、当归10g、黄芩10g、牡丹皮15g、白芍15g。
其他治疗
1、脱敏治疗:用已找到的变应原制成脱敏浸液,以小量渐增的方法进行注射,使机体对变应原产生抵抗力。时间比较长,一般至少需要2~3 年。
2、降低鼻粘膜敏感性:对下鼻甲粘膜的冷冻疗法、激光、20%硝酸银烧灼等,皆可使鼻粘膜表面敏感性降低,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3、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翼管神经阻断或筛钱神经阻断,均可使鼻内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4、手术疗法:因为构造上的异常而造成呼吸障害者,如鼻中膈弯曲、鼻甲肥厚,息肉等,需要手术治疗来改善症状,为辅助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