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作学习参考用,不作为治疗指导,药物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西医治疗
黄疸的治疗原则是在明确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阳黄
1、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心中懊恼,腹部闷胀,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和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肋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肋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肌肤瘀斑,舌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
1、寒湿阻遏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脘腹痞胀,大便不实,神疲乏力,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治法:温阳健脾,化湿退黄。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2、脾虚湿滞证: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疲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疸消退后的治疗
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代表痊愈,仍需根据病情继续调治。
1、邪热留恋证: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四苓散加减。
2、肝脾不和证:脘腹痞满,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不欲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细弦。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方药:柴胡疏肝散和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可见赤丝红纹,舌有紫斑,脉涩。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其他疗法
1、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2、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针灸疗法
针刺章门、太冲、脾俞、肝俞、劳宫、脊中等穴。若嗜卧、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