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漫
发布 2018-10-26
我吹风了就容易头疼,想试试艾灸调理的方法,请问头疼艾灸哪里最
艾灸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镇痛,清热开窍,升阳举陷之功,对头疼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头疼有外感头疼和内伤头疼之分,而外感头疼有风寒头疼,风热头疼和风湿头疼之分,内伤头疼则有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以及瘀血头疼之分,因此艾灸治疗时应分型施灸。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取穴
多以厥阴经和太阴经腧穴为主。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艾灸处方:百会,太阴,头维,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取穴方义:百会,太阴,头维,上星诸穴标本兼顾,皆能调和经气,疏通络脉;列缺,合谷皆治头面五官之疾,镇痛效穴;阿是穴调和局部气血,以痛处为穴,故上穴配伍,共奏通经活血止痛之功,通治一切头痛。
辩证分型艾灸
外感头疼艾灸
风寒头疼:症见头疼连项或有紧束感,遇热痛减,恶风寒,常喜裹头带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风热头疼:症见头疼而昏胀,甚则如裂,遇热加重,恶风发热,面目红赤,口渴欲饮,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风湿头疼:症见头疼昏沉,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阴雨加剧,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艾灸取穴:在灸
反胃可以艾灸吗?具体艾灸方法是怎样的?
反胃可以艾灸。
反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有恶心呕吐的现象,一般表现过程是先恶,然后干呕,最终呕吐,也有光呕不吐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是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和肠胃,降逆止呕,从而缓解反胃症状。
反胃艾灸治疗方法
治则:温运脾胃,和胃降逆。
艾灸处方:胃俞,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肾俞。
取穴方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健脾化湿,和胃降逆,肾俞,关元益气温肾壮阳。
操作手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次。
2.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次。
3.温盒灸:每次取2-4个穴位,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小孩百日咳艾灸能治疗吗?不想给孩子吃药。
百日咳通过艾灸可以调理。
身体不佳,先天不足,后天缺补,导致肺脾气虚,内隐伏痰,外感风邪,这是引起百日咳最为常见的原因。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阴阳平衡,宣通肺气,驱散风邪,调理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起到防治百日咳的作用。
邪侵肺卫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艾灸处方:大椎,列缺,肺俞,风门,合谷。
艾灸方义:选大椎解表,风门,肺俞,肃肺疏表;合谷,列缺,为手阳明,太阴经原络配穴法,以清热化痰,解表止咳。
艾灸方法:
1.隔姜灸:选大椎,风门,肺俞三穴,艾炷如麦粒大,切鲜姜片垫铺穴上,每穴可灸3-5壮。
2.温针灸:合谷,列缺二穴用消毒后的亳针施提捻转泻法,再以艾绒少许包裹针柄末端,点燃急吹,令其速燃速灭,大椎以亳针刺,施迎随泻法,令针感沿脊柱向下传导。
痰热壅闭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清热化痰,降逆镇咳。
艾灸处方:身柱,丰隆,尺泽,大椎。
取穴方义:身柱穴位于两肺俞之间,属督脉,取身柱以理气降逆平喘;丰隆能豁痰降逆平冲气;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专治本腑,且能止咳止血;大椎通阳泄热。
做完艾灸后皮肤发痒要怎么办?有什么方法止痒吗?
一般情况下,艾灸后皮肤痒的现象几天后会自行消失,可以继续艾灸;但如果痒的太厉害,一周后还没有消失,最好检查看是不是过敏现象,这样的情况就不适合继续艾灸了。如果你对这种瘙痒感还能忍受,可以继续艾灸,也可以通过点刺放血后拔罐或是在体表刮痧的办法来控制瘙痒感;此外也可以艾灸如曲池穴,血海穴,膈俞来止痒。
湿气重艾灸哪些部位可以祛湿?怎么艾灸?
湿气重可以艾灸以下一些穴位:
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解溪穴
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取穴: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
兔兔3
发布 2018-10-25
血脂高的话,艾灸调理怎么样?具体艾灸哪个部位?
血脂高艾灸调理有一定的效果。
艾灸是通过在体表穴位或穴位上空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具体可以艾灸以下穴位: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4寸。
神阙:位于腹部中,脐中央。
悬钟: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肝俞:位于背部,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位于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丰隆:位于小腿前外侧,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艾灸方法
1.艾条温和灸神阙,足三里,脾俞,肝俞,悬钟,三阴交,地机,丰隆,肝俞,内关。让患者取合适体味,施灸者手执点
痹症是什么?怎么通过艾灸来调理?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是中医学对痹症形成原因最基本的解释,明确指出了外伤,寒冷,潮湿是导致痹症的三大主要因素,也可以由跌打损伤,慢性劳损,关节周围组织损伤所诱发。主要可以采用以下艾灸方法:
主穴取穴
合谷和太冲,是治疗痹症的有效组合穴位,称“开四关”。不论是因为寒,还是因为热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都可以先“开四关”进行治疗。
配穴取穴:
“四关”是主穴,其他配穴主要是围绕不通病痛部位而却,每个主穴的基础上酌情再取2-3个穴位:
1.颈椎关节痛取大椎(肩背正中第7颈椎下凹陷中),风池(后发际上1寸,枕骨下两侧的凹陷中),天柱(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2.肩关节痛取肩髃(三角肌上缘中点偏前方,抬肩时有凹陷处),肩前(腋窝前纹头上1寸),肩贞(腋窝后方纹头上1寸)。
3.肘臂痛取曲池(屈肘90°左右,肘关节横纹拇指侧纹头端),肘髎(曲池穴上1寸),手三里(曲池穴下2寸)。
4.腕关节痛取阳池(腕背横纹正中点略靠小指一侧,尺骨小头外缘),外关(腕背横纹中点上2寸)。
5.手指关节痛取八邪(手背五指之间的纹缝端)。
6.
如何艾灸能调理月经不调?每个月经期都不是很准时,而且量也时多
灸疗法适用于虚寒者月经不调,虚者益气养血,补肾调经;寒者温经散寒,调理冲任。
月经不调艾灸穴位选择
关元: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即肚脐与关元连线中点。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血海:膝关节髌骨内上方2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
穴位解析:关元,气海均为任脉要穴,位于下腹部丹田之处,主一身之元气,调冲任血脉,理胞宫气血;关元还与足三阴经交会,调理肝脾肾;气海为元气之海,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盛则足以统摄经血;脾俞,肾俞直接调补脾肾;血海属脾经,足三里属胃经,与气血的生化,运行密切相关,灸能益气养血,且对全身脏腑,经脉气血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三阴交是脾经第一要穴,有理脾调经之功,又为三阴交之会穴,兼调肝肾之气血,脾肝肾三经气血充盛,气机通畅,则冲任调达,月经复常。
经常贫血的话,艾灸灸哪里可以调理?怎么艾灸?
贫血艾灸穴位选择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背部第12胸椎下旁开1.5寸。
肾俞:腰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血海:膝关节内上缘2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悬钟:足外踝高点上3寸。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
解析:贫血以虚为本,补虚为治疗贫血第一要旨。取脏腑背部穴位,配以“血会”膈俞,“髓会”悬钟,能补养五脏精气,补血养髓,使气血生化有源;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分属脾经,胃经,健脾养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
最近感觉有点低血压,听说艾灸能调理,那低血压艾灸哪里?
低血压艾灸穴位选择
百会:两耳尖之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入前发际5寸。
气海:腹部正中脐下1.5寸。
肺俞:背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
心俞:背部第5胸椎下旁开1.5寸。
脾俞:背部第11胸椎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解析:百会位于巅顶,属于督脉,为诸阳之会,内络于脑,可提升阳气;气海位于脐下,属于任脉,可补气升压;肺俞,心俞,脾俞调补心脾,益气养血升压;足三里补中健脾,化生气血;阳气虚脱时加灸神阙,关元,素髎回阳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