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油精是生活中常见的产品,那么请问风油精怎么去湿气?
作用不大。
风油精中的主要成分是薄荷脑、桉叶油、丁香粉、樟脑、香油精等成分物质,属于药物中的一种,主要是从活血消肿和止痛的中草药提取而制成油剂的外用药,对于去除人体的湿气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但由于风油精的主要作用是凉,止痛,驱风,止痒,用于蚊虫叮咬及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晕车不适,对于去湿的作用不大。
听说夏天喝菊花茶对身体好,不知道湿气重能喝胎菊茶吗?
湿气重主要看是湿热还是寒湿,如果是湿热体质,是可以用胎菊泡水喝的,而寒湿体质则不宜用胎菊泡水喝。
胎菊并没有去湿气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性寒,有清热的作用,因此湿热体质者用胎菊泡水喝能够改善热性体质,还可以搭配薏米茶一起喝,祛湿效果更好。
苏景璇
发布 2020-08-03
夏天湿气有些重,不知道喝了罗汉果之后会不会加重湿气呢?
不会。
湿气虽然可由多吃冰凉食物而引起,但罗汉果泡水喝一般是温热服用,而且具有利尿消水肿的效果,对于湿气重导致的下半身水肿现象,还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时罗汉果还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缓解湿气重的便秘现象,因此湿气重的人也可以适量喝罗汉果,不用担心影响病情的问题。
湿气是可以排出体外的,那么请问怎么判断湿气往外排出?
中医上湿气的本质是水,而水液在体内日久积聚成湿,一般根据儿童湿气的病理特点,湿为阴邪,其性炎下,湿邪最容易侵犯的是人体下部,主要有水肿、尿频或者排尿困难、大便稀溏,湿疹、腹胀、口角流涎等症状。
所以要看人体湿气是不是排出了,那么可以通过观察人体大便、小便、汗孔等部位的状况;要是人体水肿减轻或者消失,大便质硬,小便正常,那么就说明人体湿气有所好转;其次还可以根据汗液排泄正常,白带异味消失、咳痰减轻等,来判断湿气是否往外排。
听说牛蒡茶可以去湿气,那么请问喝牛蒡茶多久能去湿气?
并不能去湿气。
牛蒡茶是以中草药牛蒡根为原材料的纯然天茶品,味辛、性寒,对于祛湿去寒并没有效果,饮用过多还会增加体内寒气,出现手心冰凉、腹泻等寒气过甚的不适症状,所以去湿气寒气时,一般是不建议喝牛蒡茶的。
体内湿气太重,有哪些除去湿气的好办法呢?
拔罐
拔罐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其能较好的去除体内湿邪热气,偶尔拔一下罐有助于体内新陈代谢。
运动
运动时一种非常健康的去湿方法,运动是机体代谢就会加速,此时体内的湿气可以转化为汗水排出体内。
食疗
体内如果湿气较重的话可以适量吃一些像薏米、冬瓜、绿豆等具有利水消肿功效的食物,这样也有利于去湿。
都说身体湿气重的话对健康十分受影响,不知道要怎么判断自己
1、看形体
中医有说“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湿”。虚胖体型的人多有水湿,严重者还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2、看舌头
判断有无湿气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看舌。寒湿证候的人士常是舌淡胖,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而湿热证候的人士常是舌红苔黄腻。
3、看胃口和食欲
湿气重的人士到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胀,日常有隐隐的胸脘痞闷感,这种感觉就好像吃下去的东西自己往上顶似的。这是典型的脾虚湿困表现。
4、看大便
体内湿气重时,大便往往稀烂不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质也很松软,而且容易粘在马桶上很难冲走。人也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觉。
5、看小便
小便往往表现为尿不多,但次数多或尿得不痛快,有灼热或涩痛感。个别女性朋友还有白带量多,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6、看状态
湿气明显的人士常常感到身体特别困倦,懒得活动,头重如裹,头脑不清爽,关节沉重,浑身酸痛,这是湿气黏滞,阻滞经络的表现。此外,这些人士还常有胸闷的感觉,要长呼一口气才舒服。
7、看身体有无出油长痘
头发、还有鼻子、脸颊总是出很多油,
最近脸上有长痘痘,感觉是身体湿气重导致的,不知道是不是呢
湿气过重长痘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痘痘,医学上称其为粉刺,中医认为粉刺病机多为热证的表现,常见的证型为风热袭表证,湿热蕴肤证,痰热瘀结证,此外,临证痰湿内阻证也存在,其中的痰,湿两种病邪均为体内湿气重的表现,如果痰湿内蕴或湿邪郁久化热,或痰湿阻滞气血运行,瘀血内停,造成痰瘀阻滞,发于肌表,最终便会导致粉刺生成,故体内湿气重与粉刺形成有密切关系,而控制湿气,调节免疫功能,对长痘痘的体质有很好的恢复效果,也是临床上帮助比较大的一种治疗手段。
你好,请问阴陵泉痛是湿气重吗?
阴陵泉按压痛的原因可能是是湿气重,但是不一定是湿气重。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脾经的气血在这里汇合,若是脾经湿气重,经血受阻,阴陵泉痛是有可能的,阴陵泉痛还可能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也可能是因为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遗尿、尿潴留等;还可能是消化系疾病,如腹膜炎、腹水等;妇科系统疾病以及失眠、膝关节炎等都可能引起阴陵泉疼痛。
听说芡实吃了去湿气的,芡实去湿气要炒熟吗?
不需要。
芡实去湿气的食疗方一般是搭配红豆薏米一起煮着吃,清洗后直接煮就可以了,不用额外加一个炒熟的步骤。
红豆性平,味甘、酸,入心经、小肠,有健脾利水的功效;薏米性质微寒,味甘、淡,入脾经、肺经、胃经,有健脾利水、除湿热的功效,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经、肾经,具有利湿健中的功效,常食薏米红豆与芡实能调理脾胃,祛湿消肿。